「進口磚越來越不好做了」、「高端成長乏力,低端打價格戰」、「打擦邊球甚至冒充等亂象叢生」。近日,有進口磚從業人員向《陶瓷資訊》大吐苦水。
海關數據顯示,2020年進口瓷磚的整體進口金額,五年來首次下滑(-7.27%),兩個最大的進口磚來源國意大利(-13.63%)和西班牙(-2.91%)的份額均有所縮減,印度的進口磚雖有可觀增長(29.29%)但均價下調17.65%至每平方米12.41美元,已深陷國產磚的圍追堵截。
沒錢才做進口磚生意?
自1980年代第一片進口磁磚進入國內,到2017年進口磚金額突破一億美元即約6.56億元,花了30餘年的時間。而同一時期起步的國產磁磚,至今已是3,000億元的市場規模。
如此懸殊的體量對比,讓已經做了10多年進出口瓷磚生意的李大偉(化名)不禁發出感慨:「除了義大利和西班牙,以及這兩年的印度大板之外,進口磚前十名末的幾個國家,可能從他們那裡進一個櫃就能排到前十,在我們中國這麼大的體量中,就如同沙粒扔到水里都濺不起一點浪花。 >
李大偉的此番感慨並非誇張。 2020年,俄羅斯的進口磚以278.5萬美元(約1826.96萬元)的金額排在第五名,佔總體進口金額比重的1.82%,這一比重還是在同比增長了45.22%的前提下才達到的。
也就是說,從一個國家進口一年瓷磚的金額,只相當於一個國產磚中小品牌一個月的銷量,這讓許多瓷磚從業者都對進口磚失去了興趣。 「做進口磚沒有量,對於品牌只能做配套,沒有國產磚的基本盤輸血,純做進口磚,要么有點資本且耐得了寂寞,要么拿點小錢買樣品回來,等設計師選上了再進口。 所以我總說沒錢的公司才做進口磚,想賺大錢的都去做國產磚了,國產磚有量、有價、週轉快,做得出名的全是國產磚品牌,進口磚沒量、沒價、週轉慢、貨期長,出名的寥寥無幾。
「做進口磚不容易,如果走低端,就算有機會也只能是曇花一現。比如印度大板火了一兩年,國內工廠跟上之後就沒有印度大板什麼事了。拼價格,國內的性價比永遠是第一。」李大偉指出,做進口磚只能走高端消費市場,畢竟是頂級富人們才能買得起,而且進口磚產品要擁有目前國內廠家還不大能掌握的技術工藝,這樣在國內才會有生存空間。
份額成長緩慢之痛
進口磚整體份額成長緩慢的原因,需要從最底層的邏輯即價格高低來分析。
義大利Marazzi集團全國銷售總監譚希淵認為,來自義大利和西班牙的高端進口磚,其高昂的售價決定了目標就是高消費人群,這就必須倚重設計師管道,目標消費群體和銷售管道都相對固定,自然會使得高端進口磚的份額增長緩慢,而另一方面,以價格取勝的來自印度等國的進口磚,主要是抓住了前兩年岩板的時間窗口,但隨著國產岩板的興起,低價不再是印度進口岩板的優勢。
李大偉也持“價格論”,他指出高端進口磚份額不大“不是分系列產品代理的問題”,而是做總代理需要實力,因為要做高端進口磚品牌的中國總代理,每年在出貨方面的約定至少是上千萬元的成本。 「出貨的最低要求每年以100萬歐起,加上7%的關稅和13%的增值稅,還有在國內的物流、倉儲、營運費用,進口磚單價不是幾十元一平米,而是上千元,你有信心每年都能賣出去嗎?也需要數百元一平方米,更是提高了終端消費的價格門檻。
而反觀「鬥價格」的進口磚,更是艱難營生的狀態。李大偉表示,如今還在做印度進口岩板生意的公司“十個手指頭就數得出來”,因為“現在國產岩板產量一上來,價格還能繼續降,中國把印度大板打睡覺了,甩他幾條街,比產量、窯爐大小、價格,中國絕對是絕殺」。
說起印度的進口岩板,入行已有20年的劉星河(化名)也指出,兩年前原來做國際貿易的一些從業人員,憑藉一定的資金和客戶積累,在佛山華夏陶瓷城附近租一個辦公室就開始做印度進口岩板生意。 「早兩年一個月從印度進口50萬平的一大把,現在國內一個廠的一條線一個月就能生產這個量,週邊產區如高安、夾江的企業也在紛紛上岩板生產線,在市場資源的瓜分上,國內岩板比印度岩板的衝擊力度更大,這就是很多人說進口磚越來越不好做的壓力來源,所以我現在做的都是一些有特殊工藝的岩板,寧願賣貴一點,走差異化,量小一點無所謂。 ”
那麼,進口磚如何才能把份額做大呢?譚希淵指出,現在高端進口磚都在相互競爭,而且銷售管道過於單一,很容易就會觸碰到天花板,如今很多進口磚品牌都在走明碼標價這條路,就是在探索能不能「將蛋糕從兩磅做到五磅」。而如果還想從五磅做到更大,譚希淵認為要考慮從產品、價格、渠道等方面進行多元化發展,“進口磚必定要走'本土化'與'中外合作'的模式才能做大做強,進口磚品牌應該學BBA、科勒、TOTO,把控生產技術和標準,但是在國內生產,國產化有國產化的客群,純進口有純進口的客群,這是我們Marazzi的戰略規劃,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一個契機,我們走中國分公司模式,就是在為此做準備。
「掛羊頭賣狗肉」等亂像不休
如果不是長期深耕於進口磚圈子,就連許多陶業人士對進口磚都不了解。例如義大利Sassuolo地區有很多工廠,密度很大,各種品質和價位的瓷磚都有,只是從義大利進口到國內的多是品質較好且價位較高的瓷磚,因而造成了一種進口磚都很高端的錯覺。
資訊的不暢,使得進口磚的操作空間很大。劉星河就指出了一個事實,現在市面上存在兩個商標圖案一致僅僅商標顏色不同的進口磚品牌,「雖然表面看上去是同一個品牌,只是在顏色上有區分,但卻是兩個不同的獨立公司,而且其中一個還會在另一個那裡拿貨,他們在西班牙的生產線還歡迎我們去貼牌,3000平起訂,就是價格高一點。 。
劉星河也表示,不管是分成系列產品代理還是品牌總代理,如今高端的進口磚品牌在中國基本上都是獨家代理制,「雖然偶爾炒貨的攪屎棍也還有,不是進口磚品牌總代理又打著人家品牌旗號在招商等打擦邊球的也還有,但整體上來說營運都比較規範了,國外廠商的要求也高了,像以前那種一個櫃也發、半個櫃也發,現在很多都不行了。 ”
不論貼牌還是炒貨,也不論品質高低,只要是從國外進口的磁磚,都還擔得起進口磚這個名稱。但進口磚市場仍存在「掛羊頭賣狗肉」的亂象。
在江蘇南京做進口磚生意的終端經銷商李林風(化名)就指出,現在市面上仍然還有國產磚在冒充進口磚,因為在國內多以商號名稱而不是進口磚品牌名稱開店,國產磚很容易混跡其中,最大的難點就在於“客戶分辨不了真假”,這雖然說明了國產磚的生產技術越來越好,能夠以假亂真,但冒充本身不僅不對,還體現出了國產磚的自卑。
而隨著近年來岩板興起,尤其進口岩板單價高,國產岩板冒充進口岩板的現像也已出現。劉星河展示了兩本大小不同但內容幾乎相同的畫冊,是國內某品牌模仿義大利FMG岩板的畫冊。 「他們是買FMG的產品回去掃描然後仿造,畫冊上的紋理都一樣,說實話這樣做真是很過分。」這同樣會導致消費者利益受損,使得消費者認為自己買到了便宜的進口磚,但實際上卻是高價買了國產磚。
(文章轉載自陶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