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陶瓷資訊》「陶業長徵」實地走訪調查,陝西省現有建陶生產商27家,各類陶瓷磚(瓦)生產線44條,瓷磚日產能92.3萬㎡。
其中,中板生產線4條,日產能7.8萬平方公尺;拋釉磚(通體大理石)生產線8條,日產能20.2萬平方公尺;瓷片生產線13條,日產能31.5萬平方公尺;拋光磚生產線2條,日產能4.5萬平方公尺;仿古磚生產線6條,日產能10.9萬平方公尺;外牆磚生產線6條,日產能12.7萬平方公尺;小地磚、地腳2條,日產能3.7萬平方公尺;劈開磚線2條,日產能1萬平方公尺。西瓦生產企業1家,生產線1條,日產能15萬片。
陝西省擁有6000年的陶瓷生產歷史,幾番起落興衰。進入新世紀,隨著浙江、福建等外地資本的進入,帶動了陝西建築陶瓷生產的再次勃興。目前,陝西建築陶瓷企業主要集中在寶雞市、渭南市,鹹陽市、榆林市也有零星分佈。
近三年,陝西建築陶瓷整體變化不大,對比2017年,6家陶瓷企業退出,新增陶瓷企業1家,瓷磚生產線縮減5條。
從產品類別來看,瓷片、拋釉磚、仿古磚、拋光磚生產線及產能均有縮減,拋光磚較2017年減少2條生產線、日產能減少2.8萬平方米;瓷片較2017年減少1條生產線、日產能減少2萬平方米;拋釉磚較2017年減少1條生產線、日產能減少2萬平方米;仿古磚較2017年減少3條生產線、日產能減少1.8萬平方米;外牆磚生產線與2017年持平,產能增加1.1萬平方公尺;新增了4條中板生產線、1條劈開磚生產線。屋瓦較2017年減少1家企業1條生產線,日產能減少9萬片。
寶雞市 ·
曾大手筆規劃120條線
打造西北最大建陶基地
2005年,寶雞市推出《寶雞建築陶瓷產業發展規劃》,將建築陶瓷產業確定為「十一五」期間的重點扶持產業之一,並按照產業集群發展的思路進行科學規劃,爭取用三至八年的時間把寶雞建成西北最大的建築陶瓷生產基地。規劃中提出,重點興建以鳳翔縣長青建陶工業園區、金台區金河建陶工業園區、渭濱區薑譚市建陶工業園區三大建陶工業園區,規劃5,000餘畝土地發展建築陶瓷工業,計畫總投資額約40億元。同時規劃指出,2010年,將形成120條生產線,年產量3億平方公尺的建築陶瓷工業園區,使寶雞在短期內成為我國西北最大的建陶工業基地。
然而事與願違,上述規劃中的三大建陶產業園區僅有金台建陶工業園、渭濱姜譚建陶工業園分別引進了一家陶瓷企業,鳳翔縣長青建陶工業園卻是顆粒無收。而不在規劃之列的千陽縣卻「異軍」突起。
千陽縣:
西北地區瓷片生產基地
2006年,千陽縣規劃了6平方公里的陶瓷產業園,積極承接沿海地區建陶產業轉移。當年溫州人投資的申博陶瓷開工建設,隨後在溫州模式的連動效應下,先後有10餘家建陶企業落戶千陽,形成了陝西最大的建陶生產集群。
近三年,千陽建陶產業除了最早建造的申博陶瓷停產退出外,整體變化不大。目前千陽擁有9家陶企11條生產線,日產能25.6萬平方米,佔陝西瓷磚總產能的近三分之一,也是西北五省區最為集中的建陶生產基地。縱觀千陽建陶產業發展,有兩個問題特別突出。
同質化引發低價競爭。千陽陶瓷業者主要以生產瓷片為主,現有的11條生產線中瓷片生產線就有9條,日產瓷片22萬平方公尺。產品過度單一引發了一系列問題,其中同質化問題最為突出,進而陷入低價競爭的惡性循環,這對千陽建陶產業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
物流運輸問題也是「死穴」。針對三、四級市場的建陶產品,生產成本相差不多,而以價格贏市場的競爭基礎也使得物流成為建陶企業發展制勝的關鍵。嚴重落後的物流運輸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很可能使得企業處於劣勢,從而挫傷企業投資發展的積極性,這也是千陽陶瓷產業難以持續發展的主要原因。
除了千陽,寶雞在扶風縣、陝縣、金台區、陳倉區也散落5家建陶企業,這些企業規模不大,生產線也較小,但產品較為豐富,包含仿古磚、外牆磚、小地磚、劈開磚、西瓦等。其中,位於金台區的萬寶隆陶瓷新建了寶雞第一條也是唯一一條中板生產線。
渭南市 ·
佔據陝西磁磚產能「半壁江山」
渭南位於關中平原東部,是中東部地區進入西北方的門戶。渭南建築陶瓷企業主要集中在富平縣、韓城市。目前擁有10家建陶企業,21條生產線,日產能46.8萬平方米,佔陝西全省瓷磚總產能的51%。
由於近年來市場持續低迷,以及愈加嚴峻的環保局勢,渭南陶瓷企業也是在艱難維持。在10家陶瓷企業中,科發、騰龍兩家陶瓷企業已停產一年以上。
富平縣:
7家陶企16條線,屢次提出陶瓷「煤改氣」
富平陶瓷發展歷史悠久,但建築陶瓷的發展始於2007年前後,當時富平抓住鹹陽陶瓷企業搬遷的機遇,引進了數家陶瓷企業進駐,形成了產業集群。目前,富平擁有7家陶瓷企業16條生產線,日產能32.3萬平方公尺。
近三年,無論是生產線或產能,富平陶瓷幾乎沒有變化。產品種類變化也不大,除了華達陶瓷、彩美陶瓷分別改建了1條中板生產線外,其他生產線與三年前基本一致。富平陶瓷品類非常齊全,涵蓋拋光磚、全身大理石磚、外牆磚、仿古磚、中板、瓷片、地腳線等。
面對愈加嚴峻的環保形勢,富平縣屢次提出要讓企業進行“煤改氣”,多數企業也進行了“煤改氣”,但實際上並沒有用天然氣,目前仍然用煤。當地企業表示,相對於其他產區來說,富平原材料較為匱乏,本來生產成本就比較高,瓷磚價格在市場的競爭下越來越低,如果再用天然氣生產,多數陶瓷企業將難有生存空間。
韓城市:
「千億綠色陶瓷產業群聚」目標落空
2015年,韓城立足於鐵礦尾礦、粉煤灰等工業固廢的循環利用,開始大力發展陶瓷產業,並提出了“千億綠色陶瓷產業集群”,致力打造西北最大陶瓷生產基地。
在當時環境下,韓城陶瓷產業規劃和投入可謂是大手筆,也多次到佛山等地招商引資,簽約了幾十個陶瓷項目,但是真正落地建設的寥若晨星。目前,韓城僅有龍飛、騰龍、騰利3家企業5條生產線投產,日產能14.5萬平方米,與當初的規劃目標相差甚遠。
據業內人士分析,國內建陶產業產能嚴重過剩,不再具備大規模擴張條件和環境的形勢下,再規劃建設如此大規模的產業集群,已與行業發展規律相違背。儘管有政策支持、成本偏低等優勢,但要達成目標難度極高。
鹹陽市三原縣 ·
「煤改氣」引發陶工危機
僅剩1家陶企在產
鹹陽是中國首個封建王朝「秦帝國」的都城,位於八百里秦川腹地。鹹陽建築陶瓷產業也曾興盛,進入新世紀,由於城市擴容發展,鹹陽建築陶瓷企業紛紛外遷至富平、三原等地。
三原縣建陶產業發展與千陽、富平同時起步,近兩年逐漸式微。 2017年調查時,三原尚有4家陶瓷企業9條生產線,而今僅剩西源一家陶瓷企業2條生產線在產,2家陶瓷企業已經關停退出,康美特陶瓷也已停產。
據當地企業負責人介紹,三原陶瓷企業的衰退雖然根源於市場競爭的加劇,但主要原因則是「煤改氣」。 2018年,地方政府推出政策,要求所有陶瓷業者必須改燒天然氣,並且拆除瓦斯發生爐。 「煤改氣」後,陶瓷企業生產成本倍增,吞噬了陶瓷企業原本就不多的利潤空間,在西北以低價競爭的市場中敗下陣來,也引發了三原陶瓷產業發展危機。
透過對陝西建陶產業的實地調查,可以發現雖然相對而言退出的陶瓷企業並不算多,但是面臨的挑戰卻愈加嚴峻。第一,“煤改氣”的利劍高懸,近年來雖然部分陶瓷企業也進行了“煤改氣”,但並沒有真正用氣生產,隨著環保形勢趨緊,陶瓷企業始終難逃改用天然氣的命運。第二,原料相對缺乏,相對於山西、河南、河北、山東等地而言,陝西沒有優質的陶瓷原料,這一直是陝西陶瓷企業發展的桎梏。第三,物流運輸不便,市場擠壓,相對於其他產區而言,陝西物流業整體並不發達,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陶瓷產品的遠距離銷售,再加上週邊產區的擠壓,限制了陝西建陶產業的發展空間。
以下為陝西省陶瓷磚(瓦)產能統計數據,共27家陶企44條生產線。
寶雞市千陽縣
企業名稱:陝西康特陶瓷有限公司
所在地:千陽環保新材料工業園區
佔地面積:230畝
聯絡電話:13806888748
建廠時間:2012 年
主打品牌:東方明珠、賽牌
重點市場:西北、西南
產品種類、產能規模:瓷片線1條,日產能3.2萬平方公尺;仿古磚線1條,日產能1.6萬平方公尺
日總產能:4.8萬平方公尺
大板中板規格:--
燃料結構:水煤氣員工總人數/員工第一線工人數:320/190
(文章轉載自陶瓷資訊)